- A+

说道可道非常道
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问有二:曰文、曰武。
三百年前,戴隆邦在《心意六合拳序》的开篇写下了这句话。然后,言心意六合拳之源流。
自岳飞枪法而生,至姬际可参《武穆遗书》脱枪化拳而成,艺传两脉。山西一脉传于戴家,称戴氏心意,不授外姓;河南一脉归于清真,又称守洞尘技,不出教门。
两脉互不来往,各守其长,唯其同根相承,故共用一谱。戴隆邦在拳序之后,将《心意六合拳谱》尽数附录,通篇万字,道尽了这一门武学的理法、练法、打法、招法、功法。
那时的戴隆邦还想不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把拳法教给一个叫做李洛能的人,戴家拳法由此再分。一支仍以戴氏心意拳之名秘传族内,另一支则改称形意拳广传世间。

形意拳传世后,豪杰辈出,百余年间拳法并未大改,但在传承的说法上有了区别。有的拳家仍遵老谱奉岳飞为祖师,有的拳家则在岳飞之上又加了一位祖师——达摩。
形意拳乃国术名门,源流早定,传承明晰,达摩创拳之说一起,武林间自然一片哗然。后虽经多人数次考证,终于确定达摩创拳之说为伪,然直至今天,仍有形意拳支脉在拜祖师时将达摩画像放在最上方。
尊达摩为祖师,自然是附会,但为什么要附会达摩?
菩提达摩,《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菩提达摩”条记:“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载,其为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属刹帝利种姓,通晓大小乘佛法,于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泛海达于南海(今广东广州),广州刺史具礼迎接,梁武帝遣使请其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因晤谈不契合,于同年潜行至北魏,寓于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世称‘壁观婆罗门’,所传安心禅法,深受魏孝明帝推崇,僧俗信向者甚众……他到中国开创的新禅法,经其弟子慧可等以下几代禅师的阐发,到慧能时正式形成禅宗。慧能法嗣神会,坚持南宗为禅宗正统,认定自菩提达摩至慧能六代系一脉相承,从此菩提達摩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

从这个记载里面来看,尊达摩为禅宗初祖恐怕都是附会。所以拳法附会的,其实应该是达摩背后的少林寺。
在传统武术界,少林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地位并非来自于“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而是源于与之相反的“天下武功入少林”。
中国历朝历代尊佛者甚多,再加上寺庙多建于深山老林之中,所以许多犯了罪案的人会逃到寺庙里面,剃度出家,形象大改不说,还可以拥有一个新的身份证明,如此一来,民间官府就难以羁押了。这些“贼和尚”们既然能够犯下大案,大多都有不凡的身手,他们入了寺庙,功夫自然也就留在了寺庙里,过些年后,再有学习了他们功夫的人下山行走,这功夫就算出自少林了。
但是一入一出之间,功夫会有一些变化。逃禅避世的“贼和尚”们在寺庙内天天晨钟暮鼓,闻诵佛法,久而久之有些人就会变得真心向佛,并且潜心修禅,如此一来,他们在练功夫的时候就会把一些禅宗的思想掺杂在拳理当中,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拳法当中技术之外的哲学比重逐渐增加,精神与肉体的修炼开始以拳法的方式统一,渐渐地就诞生出了武家和武道。
武道算是脱胎于禅宗,而禅宗则是中国人哲学的一个汇总,孔孟老庄,儒道佛法,取其精义,归于禅宗。

这些年来,我对于武道和儒道佛法的关系思考过很多。
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成仙,而仙的代表叫做“逍遥自在”;佛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成佛,而佛的代表叫做“明心见性”;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圣贤,而圣贤所言为“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三者对比,最终的追求都是“自知之明”加“自制之行”。
而武术的最终追求,别家不论,形意拳的说法是“一百样人练一百样拳”和“得意化形”,这种说法除了不如三教的文雅之外,意思相同。不强求大家全部都一样,而是根据每个人自己的特点,练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拳法来,然后在出手的时候不拘于形象,只要发力正确即可,这不正是自知之明和自制之行吗?

道家的神仙叫做“真人”,我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是“真的人”;佛家的佛陀叫做“如来”,据说是梵文的翻译,原意是什么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给这两个字的解释是“如同刚刚来到这个人间”;儒家的圣贤叫做“子”,这个字最早的意思是“师”。

在孙禄堂的《形意拳学》中,记载了他对于武术最高境界的理解,他说:“都道武艺无正经,任意变化是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这首歌诀道出了形意拳法的最终追求。
形意拳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为本,五行拳对应人体五脏,是修炼自身,十二形拳则是采取了自然界十二种动物的意向,但是又不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是根据动物的特点,归类到人身上可以借鉴的部分,学习动物的长处来补足自身。
《逝去的武林》里面,李仲轩说:“形意拳练到最后,看见什么都是形意拳。”这句话大部分人不理解,以为是李老吹牛,实则是形意拳最终的追求。师法天地,即使是看见一块石头,我们也能从石头上面学到东西,比如石头的棱角,我们可以把它化为肘膝的“出棱不出锋”;看到一片羽毛,我们可以把它化成“捶到临身躲”,就像是风吹羽毛一样,飘飘摇摇,对手的拳腿离你只差一点点,但就是打不到。

这两年随着各种影视作品的渲染,人们很喜欢说一个词叫做“一代宗师”,但在武术界,“一代宗师”是个病句。我们纵观历朝历代,开国的皇帝叫做“某祖”,继位的第二代皇帝叫做“某宗”,这个就是“祖宗”二字的由来。所以武术界一般来说,一代是祖师,二代是宗师,这一点在形意拳里面的体现就是,我们奉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而李洛能嫡传的八大弟子为八大宗师,再到第三代之后,則以“华邦惟武尚,社会统强宁”这十个字排辈。这些三代之后的弟子里面,即使出现了功夫通天的大能之人,也不会称之为“宗师”,而是叫做“大拳师”。
所以,“大拳师”这三个字就是武人最高的追求。

一个能够明悟自身,出手随心所欲又始终不离其宗的大拳师,他的境界,在武道中,便是仙、便是佛、便是圣!
有句话叫做“没有术的道容易陷入空想,没有道的术则会不择手段”。儒、道、佛当然不会只有一个空乏的道放在那里,它们诵经、云游、省身……这就是他们的术,他们通过这些手段来追求各自的道。
武者则通过练拳来追求自己的道。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被誉为说明世人三重境界的圭臬。无独有偶,在武术中,也有“一拳是一拳,一拳不只一拳,一拳还是一拳”的说法。形意拳对应着这三个境界提出了三种练功方式,称为“明、暗、化”。
因为明劲又称为刚劲,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明劲的练习方法是刚猛的发力,但实际上明劲的意思是明明白白,要把每一招每一式都打得顺畅而工整,一拳一脚,都要明明白白。
因为明劲又叫刚劲,所以就有人把暗劲称为柔劲,并且借鉴太极拳的慢练,晃晃悠悠地练习形意拳。暗劲是慢练不假,但决不是一点力气都不用的那种缓慢的磨蹭,而是缓慢的发力,体会打出一拳时身体每一个部位的感觉。就像是做俯卧撑一样,快速的做起来很容易,慢速的做却很难。
在明劲的开阔与暗劲的精细之后,化劲就要追求自然了,不再局限于标准的姿势,而是随手打出都要符合形意拳的劲力要求,当达到这个地步之后,就是武侠小说中所谓的武功已臻化境。
开阔,精细,自然,这三重境界就是形意拳对于武道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阐述。
儒道佛法博大精深,我的一家之言自然颇多偏差,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武道体会来逆推三教思想。是真的殊途同归也好,是我强行附会也罢,武道艰难,我不知此生能行至何处,只想趁还在路上的时候,把两边看到的风景说道说道,诸位听过就算。
接下来,道已论完,看官可愿随我多行几步?
我们修德如何?
未曾习武先习德
武人的第一课通常是从礼仪开始的。
左手成掌,右手成拳,然后把左手覆盖在右手之上,从自己的胸前往外一推,这个古老的姿势已经被武人们传承了千百年。
成掌的左手大拇指一定要扣回,这表示永不称大;左右两手合在一起时不能留下空隙,这代表五湖四海是一家;因为人们一般用右手使兵器,所以用左手压右手以示谦和;最后从胸前推出的那一下,则是推己及人的意思。
旁人很难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里面看出如此复杂的含义来,但对于武人来说,相互见面时这个动作必须做得一丝不苟,否则就意味着不尊重对方。
……
上面这段话是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我模仿它的文案风格写的一段文字,前两天翻找东西时又看到,不自觉地就用舌尖旁白的口吻读了一遍,觉得格外有趣。

作揖礼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礼仪,根据每个人身份的不同,姿势会有些差别,比如文人拱手、僧人合十……含义解释起来略微不同,但核心都代表着尊重。而如今,大多数人已经抛弃了作揖的习惯,除了僧人日常使用的合十礼之外,就只有武人还保留着抱拳礼的传统了。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张晋饰演的马三有一句台词:“言必称三,手必称拳。”但事实上,这句话的后半句应该是“手必成圈”,说的就是抱拳礼。马三的这句台词是由他师父对他的责问引出来的,同时引出来的,还有武术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那就是“习武先习德”。“德”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代表着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武德,就是武人行为处事时所需要遵守的最高准则。由于武侠小说的传播,大众对于武德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但在真正的武人看来,那些了解大多都是误解。
如果我们询问一个普通人武德是什么,他大概会说忠孝仁义、有礼有节、不恃强凌弱这些。但这些并不算是真正的武德,这不只是武人需要遵守的东西,不练武的普通人也应该这样。
在传统武术界,有人用谐音“五德”概括了武德五条:一不可好勇斗狠,二不可恃武欺人,三不可恼羞成怒,四不可见死不救,五不可四处卖弄。可在我看来,这五条也属于社会道德。
武德,应当是武人所特有的道德。
而德,与道是分不开的。
关于道德的关系,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法——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德,是道的理念的形象化。

这段话已经算是比较简单的说法,但是仍旧有点拗口难懂。所以我们不妨以武人来举个例子。
武人的追求是武道,而在追求武道的过程中,武人需要奉行的准则就是武德。换句话说,如果武人是个职业的话,武德就是我们的“职业道德”。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说过,武道是用拳法将肉体和精神统一修炼的道路,那么除了武道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以外,武人对于肉体的追求是什么呢?或者說,武人对于肉体追求的体现方式是什么?
武人对于肉体追求的第一体现方式,是战斗力。
这点没有疑问。武术首先是一门术,继而才能入道,而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武术的第一体现都是战斗力,第二体现,才是强身健体。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不甚光彩的切磋经历。那时我在临汾上学,刚刚从老家走出来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所以在到了临汾后,就开始打听哪里有人练拳,希望可以印证一下。后来终于知道了在临汾的某一个广场,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里练拳,于是我在某个星期天专门起了个大早去。我们学校在郊区,每次去市里都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在车上我内心极为忐忑,忐忑中还有一份恐惧,这份恐惧来自于我怕挨打。我自幼顽劣,没少和人打架,虽然吃亏不多,但在我心目中那些和我打架的人只是普通人,算不得高手,如果真的要面对高手,我觉得自己一定会挨打。
我在广场的附近下了车,跟着导航一路小跑到广场上,果然,有人在那里练拳。那是一个中年的拳师,正在跟弟子推手。我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他把一个又一个的弟子从手底下扔出去,我越看心里越没底。旁边围观的人不少,那个拳师或许是玩得兴起,开始邀请围观的人体验一下。大家自然是互相推诿着,嬉嬉闹闹了一阵,那个拳师突然指向了我,跟我说:“小后生,要不要试一下。”
我吓了一跳,我虽然来之前确实抱着一颗切磋交流的心,但是在路上一边来一边已经在打退堂鼓,到了这里看他们打了一阵之后,我更是胆怯。
我赶紧摆了摆手:“不会,不会,没推过手。”
那个拳师大笑了两下:“那咱们试试散手,你随便打,放心,我有轻重。”

我咽了口唾沫,那个拳师已经摆出了架势,对着我说“来”,我只好硬着头皮走了上去。
他看着我,两手一上一下的架势,脸上笑眯眯的:“你随便打。”
我狠了狠心,身子一矮,两手一叉,身子往前猛地一蹿,直接闯到了那中年拳师的怀里去。他似乎吓了一跳,下意识就往后退,我后腿一蹬,前腿一扒,一个寸步跟上,然后两手在他怀里一转,往下一压,一把推在了他的胸口。我在推他的时候,前腿正好卡住了他的一条腿,于是他重心一坏,“啪叽”一声摔在了地上。
围观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那个拳师躺在地上,一脸的难以置信。我也有点傻眼,看着自己的双手,正想去扶他,他忽然在地上猛地一指我,脸色通红:“后生,你偷袭,没有武德啊!”
我闻言一愣,看着他躺在地上的姿势,然后回想了一下前因后果,突然有一股怒气从我心底升起,我为我之前对这样的人产生了恐惧而羞愧。我恼羞成怒,年少气盛的我直接抬起腿猛地一脚对着他的脑袋踩了过去。
“砰”的一声炸响。
我用足了形意拳的束展发力,一脚踩在了他脑袋旁边的地面上,他很明显地哆嗦了一下,我指着他的脑袋:“武德是打赢了我之后用来教育我的,不是被我打赢之后躺在地上用来控诉我的。”
说完这句话,我就转头走了,羞愧和愤怒的情绪让我不想再在这个地方多呆一刻。
我是武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所以我即使恐惧也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因为这是我的追求。我辛辛苦苦地锻炼体能,反反复复地磨炼拳架,战战兢兢地跟人对练,就是为了提高战斗力。
那之后,我见到了更多的练武人,有高手,也有菜鸟,我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切磋对练,我对他们不再心怀恐惧。
身为武人,不断地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是我认为的“职业道德”。
除此以外,还有一件事情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
我觉得把不恃强凌弱这些当作武德,不如把学习态度良好当作武德。
我第一是自觉拳法粗浅,第二是害怕麻烦,所以甚少教拳,偶尔拗不过朋友的要求,简单地教一点,很快就会陷入怒其不争的状态。有很多人学拳并不是为了真的拥有多高的战斗力,或者说他们希望通过很小的付出就可以获得很高的战斗力,刻苦训练、努力钻研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在上世纪90年代武术热兴起的时候,有一些师父在收学生的学费时是一收收终身的费用,基本上两个月之后,那些交了费的学生就都不来了,然后师父们换一批人继续收。这就是因为他们很清楚练武这件事情,大部分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还有一些人在学拳的时候脸皮薄,被师父打两下,就觉得丢了面子,要么想要找回面子来,然后换来更狠的打击,要么玻璃心发作,就此离开。
练武是很痛苦的,而且它的痛苦非常直观,所以需要更强更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坚持下来。至于坚持下来之后,能在武道上面行至何处,那就不只是下多少苦工的事儿了,还需要找到那条正确的路。
我们在形容一件事情和一个人是否可靠的时候会用“靠不靠谱”这个说法,这对于武术界同样适用,对一门武学来说,“靠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都道武艺无正经
如果我们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放心胜不伸。得丧只争斯一点,真情寄予有情人。”
会跳出上万条结果。
有“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防心膀不伸。得丧只争期一点,真情寄予有情人。”
有“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放心胜不伸。得来只争斯一点,真情寄语有情人。”
有“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防心胜不伸。得丧只争期一面,真情寄予有恋人。”
有“猩猩出洞老熊形,为要防心胜不伸。得裘只争斯一点,真情寄于有心人。”
……

這些结果当中,哪一条是最靠谱的?
我的结论是要从每一条中取一部分组合一下:“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防心膀不伸。得丧只争斯一点,真情寄予有心人。”这,才是形意十二形当中熊形拳正确的歌诀。
我多年前在百度形意拳吧里看到过的一个帖子,帖子内容是求助。发帖者说他发现有一句他师父教给他的拳经和他从别人书里看来的不一样,问大家到底那一句应该是什么。下面的回复五花八门,结果一番探索后发现,大家所学到的那一句内容居然都不太一样,本来有争议的只是两个版本,一下子变成了七八个。最后这个事情不了了之。
我自幼看过的拳谱不算少,本门的,旁门的,作为一个深受武侠小说“荼毒”的人,我对拳谱有强烈的兴趣,在那时我就发现,拳谱中经常出现同理不同句,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按武侠小说中的说法,拳谱应该叫做秘笈,是很神奇的东西。一般藏在山崖下、壁画间,需要莫大的机缘才能被主角得到,得到之后,就会掀起一场逆袭。而事实上,拳谱在武术界,更多的是作为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称为谱的东西,大多代表的是传承,比如家谱、族谱。拳谱,就是在武术界的家族谱。一个武人,有没有师承,就看他有没有谱。以前的拳谱都是由师父亲手抄写后交给徒弟的,开篇先言明本门拳法的来历,然后写从祖师爷一直到师父的传承顺序,最后写师父传给了谁谁谁。
——只有手里有这东西,才是被师门承认的真传弟子,才有资格再往下传拳。
开篇之后,拳谱会附录本门拳法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今天通常被认为是教学内容,最不济也是教学大纲,认为师父在传授徒弟之时会逐字逐句的给徒弟解释每一句话的含义。但实际上这一部分内容是参考答案,是用来给徒弟印证自身的。
师父把拳谱给了徒弟,徒弟就算是出师了,出师之后,就不需要再每天追随师父学习,更多的是自行习练。而每当徒弟觉得自己练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就将自身体会与拳谱内容对比一下,能与谱合上,那就是练对了,合不上,就是练歪了,需要找师父解惑。
时代发展到今天,很多之前秘不外传的老拳谱在网上都能搜到,虽然还有一些少见的内容未曾公开,但绝大多数内容只要你想找就都可以找见了。
如果用《双城记》那句著名的开篇来形容的话。
——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
从好的角度来看,普通人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饱览一番古人的战斗智慧,习练者也能自行找不同的拳谱来印证,还有一些想学习但无处投师的人则可以对照着网上的拳谱内容自学。但就如同前文中举得那个例子一样,同一种拳谱在网络上会有不同的版本,而根据不同的版本内容,能够解释出不同的字面意思来。这就对很多人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在拳谱中,练法部分的内容为了便于记忆,通常以歌诀的形式呈现。但由于以前的老拳师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能够把歌诀内容编得合辙押韵已是极限,具体行文时并不讲究规范,文白夹杂不说,方言拟声词汇层出不穷,这对于没有师父教导的普通人来说已经会有很大的理解难度,而与这比起来,还有一个更为致命的地方是错别字。
拳师们在抄写拳谱时会有两种情况导致出现错别字。第一种情况是由于本身粗心造成的——这种比较好避免,因为拳谱本身并不长,所以抄写时仔细一点就不会出现太大差错;而第二种则是由于母本的字体潦草或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有时会遇到看不清楚或不会写的字——这种时候,出于所谓的师道尊严以及法不传六耳等各种原因,他们无法跟别人求教正确的字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们要么写一个别字替代,要么就直接在那个字的位置上画一个方框。
当然,在传承的时候他们会告诉徒弟那个字到底是什么,徒弟在教徒弟的时候也会告诉自己的徒弟那个字是什么,但是外人拿来一看,就看不懂了。更有甚者,会以为那是个口字。比如我曾看过一句歌诀——“起如口龙生天,洛如口口击底”,这句话你让普通人看,怎么都无法理解。但实际上,它的正确内容应该是 “起如蛰龙升天,落如霹雳击地”。以前那些同门不同支的老前辈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对拳谱。他们对的并不是所学内容是否一致,他们对的就是字眼。我师父会写这个字,你师父会写那个字,对一对,然后改一改,填一下空。
所以当不同的人将自己手中的拳谱内容同时上传到网上时,就会出现同一拳谱的不同版本。这些不同版本在正经武人看来,并不会造成太多的困惑,毕竟相较起逐字逐句地理解拳谱,武人更追求百练自得的身体感悟,上网搜索其他拳谱印证,大多不过是出于好奇。它真正会坑到的,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对于一些明显不太通顺的句子,他们会强行理解,最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再依着习练,那效率低下不说,还有可能伤到身体。
除了错别字以外,自学者在面对拳谱时还有一道关,是方言。
在形意拳谱中有一个字是频繁出现的,那就是“捶”,这个字有人会把它理解为用拳头锤击的姿势,但实际上这个字义却没有这么复杂,它只是山西方言“拳”这个字的发音,所以“捶”其实就是“拳”。
还有形意拳的一个著名的对练套路,山西派叫做“挨身炮”,河北派则叫做“安身炮”,这个也是方言所导致的。“挨”在山西方言中的发音近似于河北方言的“安”,一字之差,意思都直接变了,本来是锻炼两人贴身近距离的技术,变成了安身立命的技术。
如果说这些都无伤大雅的话,有一些方言存在于拳谱中会造成极大的理解困难。
比方说在《形意拳谱》当中有一句“熊出洞,虎离窝,硬棚摘豆角”,前两句都好理解,但是“硬棚摘豆角”这一句却被无数人所曲解。实际上这一句的“硬棚”二字,如果从方言翻译成普通话的话应该是“咯嘣”,它是个拟声词,“咯嘣摘豆角”的意思,就是豆角的蒂部长得非常结实,如果强行摘的话会把整根藤都扯下来,所以在摘豆角时要用非常快的寸劲将枝蒂连接处拽断,拳谱中用这句话来指代出手要有寸劲。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公布拳谱本身应该是功德一件,却偏偏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功德变罪过,生出了无数孽障,世间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但这一件,我不想它这样。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在网上以自家拳谱的内容作为搜索对象,然后对搜索出来的结果进行比对和挑选,找出最符合拳理也最容易理解的字眼拼凑成完整的一句,到现在,形意拳谱的所有内容,我几乎已经全部筛查过了一遍。
未来,这项工作我还会继续。
佛家传灯不灭,道家一脉相承,儒家讲要为往圣继绝学,而我辈武人,自然也要将武学经典正本清源、查漏补缺。
武道漫长,前途未卜,但凡力所能及处,当做,便做。